小学综合素质
免费题库
材料三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的苍翠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摘编自朱光潜《谈美》)问题:2.(2)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10分)
下面是某老师的一段回忆:一年级时,她时常一个人呆坐在教室的一角,不跟别的孩子交流和玩耍。三年级时,她还是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怯生生地看着周遭。后来几年,她喜欢独自到图书馆读书,极少跟同学交往。许多年后的一天,她出现在教室门口,小声对我说:'老师,您记得我吗?'我说:'当然记得,真高兴再看到你。''小学时您教过我,我今天是有事找您,朋友说可以绝对信任您。''我会尽量帮助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问。接下来几个月,我们经常见面,听她说童年的事情,说到激动处,她会尖叫、痛苦,听到她悲惨的童年回忆,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我说:'对不起!真是对不起!我当时不知道,一点也不知道。'大约六岁时,她就开始被酗酒的继父不断地谩骂、殴打、凌辱。可是学校的老师,都没有人注意到。上了大学后,她再也压制不住了,常常自残。辅导员老师坚持让她接受治疗,但毫无起色。后来,她找到我跟她一起面对治疗的过程。十年里,她不断跟我讲述她的痛苦经历,为此我读了很多有关书籍。十年后,她恢复了很多,我也进步很多。现在,我会从隐而不显的线索中去发现学生面临的问题,并且想办法帮助他们。我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国家与家庭托付给我的孩子,我应该好好地去照顾他们,同样的错误如果再犯,实在是不应该的。 问题:请从教师观的角度,谈谈你从材料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的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要求: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材料:数学课上,开始上课时老师说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乘法交换律,鉴于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我们将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不同意!”一个调皮的同学突然回答。“为什么?”老师问道。“这部分知识虽然比较难,但是我们在课外辅导班都学习过了;而且上节课您已经讲了一些关于交换律的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一点。昨天晚上您也让我们预习了,我们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就足够了。”老师听完这位同学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道:“大家有谁赞同他的意见?”同学们一致举起了手。于是这位老师说:“很好!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今天我们就用一节课来学习乘法交换律。”课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这位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体育委员齐某动员大家报名运动会项目,学生朱某主动报名接力项目。在比赛过程中朱某突然昏倒,经抢救无效死亡,医学诊断显示朱某有先天性疾病,而同学们、班主任和学校并不知晓。在这一事故中,应当依法承担主要责任的是()。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如何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蒋老师制定了这样的标准:①在大纲规定的基础科达到60分以上,并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且有所发展的,为及格;②基础科及格或良好,特长科明显超过同年级学生的,为良好;③基础科良好,特长科大大超过同级学生或有所发明创造的,为优秀;④仅基础科及格或仅特长科有所发展的,均为不及格;⑤仅基础科良好或特长科单方独进的,视为畸形发展,作降格评价。这一评价标准的实施,使绝大部分文化课较薄弱的学生都增强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与成才的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分数较好的学生不再自我感觉良好。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各科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总分由年级倒数上升至年级第二名。 问题:请从教育观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育行为。
河南省淮滨县某乡教学点有一位刘老师,多年来,他一人承担着该教学点四个年级近30名学生(复式教学班)的教学工作。他既是校长,也是该教学点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既是炊事员,也是承担护送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安全工作的保安。多年来,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无论是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还是冷风凄凄、阴雨绵绵,刘老师坚持用自己家里的小船摆渡学生到淮河南岸去上学。在刘老师的精心培育和照顾下,不少学生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2015年6月,刘老师被推荐参加了感动中原的"河南省道德模范"的选拔,他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感动了很多人。 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对该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刚毕业的董艳走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为了当好一名教师,她一遍遍在寝室里模拟课堂教学,一段段地将《人民教育》上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摘抄在备课笔记本上,博览教育名家的原著,有空就把自己的教学生活记录下来……一次外出学习时,董艳被城市孩子丰富的阅读环境所吸引,她决定要带班上的孩子“读起来”,用故事填满乡村孩子的童年。班上有个同学小南,因为智力问题不被其他班级接收,后来被她留了下来。每次带着全班同学读完一遍诗,董艳都会带着这个孩子再读一遍。有一天,她在办公室,突然学生如潮水般涌入,说:“小南也会写诗了!”扎根乡村教育18年来,董艳写下50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持的课题接连结题,出版了个人专著,省内外做了100多场讲座交流……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董艳老师的教育行为。
新学期开始后,王老师发现小赵同学有许多毛病。王老师心想,像小赵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王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优点,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小赵很不好意思地找到王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王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小赵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笑容。问题:请结合教师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
材料:李老师是某校的一名科学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经常在课上采取一些新举措。首先,李老师在班上开展课前小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苹果落地现象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是牛顿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实验,指出铁球同时落地方是真知。当学生讲到此类故事时,李老师就及时倡议学生给课本“挑刺”,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敢于说“老师,我反对”,对敢于挑毛病的学生给予奖励。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设置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通过李老师的引导和培训,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加完善。不仅敢于质疑,而且善于创新求异。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
«
1
2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