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
免费题库
材料:某学校五年级学生宋明性格活泼好动,经常与同学打闹,有时还和同学争吵打架。一次,宋明又和同学打架,班主任老师在全班面前严厉地批评了宋明,并说:“宋明你就这样做吧,早晚有一天你和你爸爸一样也进监狱。”此后同学们都知道了宋明父亲在监狱服刑的情况,经常羞辱宋明,宋明母亲知道情况后,找学校领导反映情况。之后虽然宋明的同学很少再羞辱宋明,但宋明还是感到心理压力巨大,宋明母亲不得不将宋明转到其他学校学习。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行为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未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竞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问题:(1)声音一般都是用“听”来形容,文章第一段作者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这里为什么用“想着”? (2)文章最后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结合全文,分析农夫通过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材料每年夏天,被冰层覆盖的格陵兰岛大部分地区几乎整日被太阳照射,在很多冰盖上,特别是那些低海拔地区,融冰沿着冰盖表面流动,并聚集成深蓝色的池塘或湖泊。不同于我们能够畅游其中的湖泊,这些水体能够在眨眼之间就消失不见。例如,一个比全球最大室内体育场——新奥尔良超级穹顶体育场大上十几倍的湖泊,能够仅仅在90分钟内就从冰缝中排干所有的水。研究者们已经分散在格陵兰岛各地,从细节上调查这些湖泊会怎么影响冰盖和未来海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萨拉达斯说,最近的实地考察研究表明,研究者已经知道,当湖泊突然排空时,融冰会被送往基岩,暂时性地对冰盖向海洋迁移起到润滑作用,科学家们担心,如果这个区域的气候持续变暖,那么湖泊突然排空的现象可能经常发生,并在更大范围的冰盖上出现,那么可能会加速冰盖的崩解,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纽约城市大学的冰川学家玛德德斯科认为,冰盖上的湖泊也会加速冰盖融化:湖泊下的冰融化速度比湖泊周围暴露在地面的冰块两倍。今年夏天,德斯科使用一艘远程遥控船只,通过实际测量来解释湖泊的颜色深浅是否与它们的深度有关——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估计卫星图像中地表湖泊的深度,以便更好地预测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理学家劳伦斯.C.史密斯正在将冰盖融化速度同由融水积聚而成的河流的流动速度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差甚大,那就表示,一部分融水积聚在了冰盖下,这将提升冰流向大海的速度。1.(1)冰盖上的湖泊与普通湖泊的差别是什么?(4分)
“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带来了万紫千红。你看,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路边的杨树挂满了‘毛毛虫’,风中的柳树长了嫩绿的叶子,公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玉兰花、金黄的迎春花盛开了。”这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写的日记,从她稚嫩的文笔中可以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她也曾天真地想过让“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这既光明又美丽的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却因为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备,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请你结合学生观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案例。
材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为此,我制订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在大纲规定的基础科取得60分以上成绩,并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且有所发展的,视为及格;二是基础科及格或良好,特长科明显超过同年级学生的,视为良好;三是基础科良好,特长科大大超过同年级学生或有所发明创造的,视为优秀:四是仅基础科及格或仅特长科有所发展的,均视为不及格;五是仅基础科良好,或特长科单方独进的,视为畸形发展,作降格评价。这一评价标准的实施,使绝大部分差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了自己成才的优势与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分数好的学生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从而找到了良性互补、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各科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总分由原来年级的倒数第二,上升到年级的第二名。问题: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评价标准。(14分)
班会活动月上,张老师决定在班上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特长展示活动,但是有些自卑的芳芳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长, 因此一直没有报名。张老师知道后便找到芳芳,问她为什么没有报名。原来芳芳的父母离异,自己跟随母亲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每天帮妈妈做家务,没有什么朋友,更没有时间学习什么"特长"。张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鼓励芳芳展示自己做家务的技能。展示活动当天,张老师郑重地请芳芳表演切土豆。芳芳灵巧有力地在案板上舞动菜刀,很快,土豆丝就切好了,细如发丝。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芳芳也感到自豪与开心。从那以后,芳芳不再因为自己没特长而自卑,反而变得自信多了。她主动和同学们交流,终于交到了朋友,脸上总是挂着甜美的笑容。张老师还注意到她肯吃苦、爱劳动,便推荐她担任卫生委员,她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城镇里的"新生代"来说,俭朴节约却似乎是一件新鲜事儿。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饥肠辘辘的切身感受,相反,却生活在舒适滋润,甚至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优越的时代环境中。如今他们步入社会不久或刚刚走上社会,就要直面不期而至的金融风暴和经济疲软。在经济寒潮面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摒弃了"抠门"这个概念,拿起了"节俭"这个有效武器。我们应该肯定这种变化,并顺势呼唤传统"节俭"意识的回归。同时,又要引导青年人包括老辈,全面把握节俭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自觉地把节俭品德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今的"节俭"是在一种新的人民生活水准、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国际平台上的"节俭"。今天我们所主张的"节俭",并不是一味地讲求清苦贫困,要人们什么都去省、一切都不要用,而是要人们能省则省、该用则用。因为即使在古代,人们也认为"圣人制用,丰约各有适"。对于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来说,应当以保持相对舒适甚至体面的生活为前提。但是,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来不是单纯地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而是伴随着心理上的需求。"俭朴并不是要人脱离世俗的欢乐,而是摆脱那些仅仅是投合我们的虚荣心及欲望。"让生活丰富多彩,提高生活品位和层次并不必然地和挥霍浪费画等号。只是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能尽量做到节俭。"节约是避免不必要开支的科学,是合理安排我们财富的艺术",而且"它能使人最大限度地享用生活"。目前,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增速过快而导致的下滑趋势,中央提出了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这是十分正确的。但这种消费是指必需、正当和合理的消费,是对国计民生有利的。消费不能是盲目的。消费需要引导,需要健康、科学而有序。社会消费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推动经济。个人消费除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外,还应提高消费品质。我们应当基于对经济形势的研判,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正确的消费文化来指导和统领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准确地领会中央的精神,一方面要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片面强调消费,重蹈美国社会一度消费无度导致金融危机的覆辙。(摘编自龙舟《节俭的时代新意与消费》) 问题: (1)为什么说"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2)在经济寒潮面前,为什么既要注重"节俭",又要促进"消费",二者相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概述。
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联,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而已。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地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1.作者认为读万卷书的人很少,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这里的“空气”具体指什么?
一位教师在布置课堂书面作业后,发现有位男生伏在桌上迟迟未动笔。坐在旁边的女生忍不住说:"老师,×××趴在桌子上,他什么也没有做。"这时,老师委婉地说:"做作业之前是要进行认真思考的,可能他正在想问题呢!相信他考虑成熟以后是会提笔做作业的。"那位男生慢慢抬起头来,向老师报以感激的目光,拿起笔开始做作业。问题:请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这位教师的做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1:过草地时,饥寒交迫,一位红军战士实在撑不住了,将战友叫到身边,以微弱的声音说,我不行了,你们继续前行,把红旗插遍全中国。 材料2:一位老革命家晚年时,曾有人问他,参加长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不假思索,操着浓重的乡音说:“跟着走”。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 字。
«
1
2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