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
免费题库
导出分数是在原始分数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规则推导出来的。最常用的是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如果某学生在一次全区数学统考中卷面分数为80分,而全区有70%的学生卷面成绩低于80分,则该生在此次考试的百分等级为()。
材料:二年级时,学校给我们换了一位数学老师。这位老师生活条件优越,几乎每天换新衣服。可她对每节课的内容却没有深入讲解,总是敷衍了事。我将“奥数”作业题中的疑难问题拿去向她请教时,她也经常借口推辞,不予回答。别看她不好好教学,可有时,她还会显示一下自己的学识。一次数学课上,她一反常态,给我们出一道很难的应用题……终于,我知道怎么做了,我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交给了老师。待她评讲时,我竟然做错了。不会错的,我在习题书上见到过类似的题。我盯着作业本上的红叉,委屈得快哭出来了。我拿着作业本向老师再次求证。“老师,这道题应该是我这样做的,你看……”还没等我将理由说出来,她就高声对我说:“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怎么,好学生就能批驳老师?自己也不想想自己那点能耐,显什么显?”她将作业本狠狠地甩给我并让我第二天叫家长来学校。我哭了。忍着委屈求了好半天,她才肯罢休。当时,同学们都嘲笑我的不智之举。那年的期末考试,卷子上的最后一道正是这题,为了证明我没错,我固执地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卷子是由教导处的老师判。卷上的大勾证明我对了,全班唯一一个做对的,唯一一个!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教师的教育行为。(14分)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收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问题:(1)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请简要概括。(2)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子装进捅里放到学校里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学校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痛苦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了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 (1)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2)从现代学生观的角度讨论如何引导"差等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德瑞克·朱伯特、贝弗利·朱伯特夫妇是著名的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制作者,在长达30年野外动物生活的拍摄生涯中,拍摄了25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8次获得艾美奖。有人曾这样问朱伯特夫妇:当肉食动物在捕杀弱小动物时,你们也眼睁睁地看着,不去帮忙吗?朱伯特夫妇回答:"是,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无动于衷’"。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六年级 (1)班的汤老师在看学生自习时因私事偷偷外出,快放学的时候才回来。他回来后发现小李正在偷偷写情书,为了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汤老师立即将小李的情书在全班念了出来,引起全班哄堂大笑。小李自觉没面子,便请假回家休息。班上小敏喜欢打篮球,且水平不错,但是学习成绩不好。汤老师认为小敏将时间都花在了打篮球上,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于是以学习成绩差为明令禁止小敏打篮球。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汤老师的教育行为。
有一些话语,因为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变得温暖,让人感动。享有温暖,我们才能在苦寒的冬天孕育出春天的繁花似锦。 要求:请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三年级 (1)班有个学生身体上有些残疾,走路有一些跛,班里有些学生常学她走路的样子,开她的玩笑,还给她起外号。作为班主任,张老师觉得应当批评那些不尊重残疾同学的学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一来会伤害残疾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张老师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方法。通过和其他老师交流,张老师决定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介绍一些残疾人的成功事迹,让学生明白,不管什么样的生命特点,都有可能为社会做贡献,引发学生讨论、理解、尊重生命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对这名残疾学生更加尊重,而这名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材料三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的苍翠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摘编自朱光潜《谈美》)问题:1.(1)作者为什么说(园里)“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4分)
«
1
2
...
38
39
40
41
42
43
44
...
46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