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免费题库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是?
阅读后延伸活动不包括以下哪项?
学前儿童从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相比成人交谈的优势是?
适宜的学前儿童谈话主题不具备以下哪个特点?
后天环境论的理论基础不包括以下哪项?
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内容是什么?
简述后天环境论的观点和主要理论。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几种实施方法的优势及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
以下是为中班幼儿设计的“有趣的昆虫”谈话活动完整教案,请结合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制定要求的内容,分析该教案的语言教育目标设置是否合乎要求。中班语言教育活动教案:有趣的昆虫一、活动名称:中班谈话活动——有趣的昆虫二、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认识“蝴蝶”“蚂蚁”“蜜蜂”等昆虫名称及“翅膀”“触角”“爬行”“飞舞”等相关词汇,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身体分三段、有六条腿);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昆虫产生好奇心,愿意主动与同伴分享自己知道的昆虫趣事,体验与他人语言交流的快乐;3. 能力与技能目标:能围绕“昆虫”话题,用“我见过XX昆虫,它会XX”的句式完整表达自己的发现,认真倾听同伴讲话并能简单回应(如“我也见过这种昆虫”)。三、活动准备:1. 知识经验准备:提前带幼儿在幼儿园花坛、草地观察昆虫,观看昆虫科普短片《身边的小虫子》;2. 物质准备:蝴蝶、蚂蚁、蜜蜂的实物模型(可触摸)、昆虫特征图片(标注关键部位名称)、昆虫活动场景图(如蝴蝶采蜜、蚂蚁搬食物)、小话筒(用于鼓励幼儿发言)。四、活动过程:1. 活动导入:教师出示密封的“昆虫神秘箱”,摇动听声音(内置昆虫模型碰撞声),提问:“小朋友们,神秘箱里藏着春天里常见的小客人,它们有的会飞,有的会爬,谁能猜一猜是什么呀?”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猜测,激发对“昆虫”话题的兴趣,自然引出活动主题。2. 活动展开:(1)感知昆虫特征,积累语言素材:教师逐一拿出蝴蝶、蚂蚁、蜜蜂模型,引导幼儿观察触摸,结合特征图片讲解:“这是蝴蝶,它有两对彩色的翅膀,能在空中飞舞;这是蚂蚁,它有细细的触角,会在地上爬行,还能搬起比自己重的食物。”同时带领幼儿认读“翅膀”“触角”“飞舞”“爬行”等词汇,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2)小组自由谈话,初步表达想法:将幼儿分成4-5人一组,每组发放昆虫场景图,鼓励幼儿围绕“你见过哪种昆虫?它在哪里?会做什么?”自由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轮流发言,对表达不完整的幼儿进行引导,如“你看到的蚂蚁在做什么呀?可以试着说‘我见过蚂蚁,它在搬食物’”。(3)集中分享谈话,提升表达能力:邀请每组推荐1-2名幼儿用小话筒分享,教师结合场景图进行追问拓展,如“你说蝴蝶会采蜜,它是用什么采蜜的呢?”引导幼儿补充细节。同时示范回应方式,如幼儿分享后,教师说:“刚刚小明说见过蜜蜂采蜜,谁也见过,能说说你看到的蜜蜂和他说的一样吗?”鼓励其他幼儿倾听并回应。(4)梳理谈话内容,强化话题逻辑: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梳理幼儿分享的昆虫种类及特征,总结:“我们今天聊了蝴蝶、蚂蚁、蜜蜂三种昆虫,它们都有六条腿,蝴蝶会飞,蚂蚁会爬,它们都是我们身边有趣的小邻居。”帮助幼儿建立话题与语言表达的逻辑联系。3. 活动结束:采用“昆虫小问答”的游戏式结束,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蝴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蚂蚁会做什么有趣的事?”,幼儿举手回答,回答正确的幼儿可获得“昆虫小达人”贴纸奖励,同时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聊了很多昆虫的趣事,大家都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发现,还会认真听别人说话,真厉害!”4. 活动延伸:(1)区域延伸:在美工区提供彩纸、黏土,鼓励幼儿制作“我喜欢的昆虫”手工作品,并向同伴讲述作品;在阅读区投放《昆虫百科绘本》,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并分享绘本中的昆虫知识;(2)家庭延伸:发放“昆虫观察记录表”,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在家附近寻找昆虫,记录昆虫的样子和行为,下次活动带来分享。
举例说明在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应如何进行话题导入。
«
1
2
3
4
5
6
7
8
...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