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考期最新版
考生须知:
1、参考教材:《劳动争议处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罗燕主编,2005年第1版。
2、特殊标记含义:P10代表教材页码第10页;“【】”等标注的代表此处为重点关键词(得分点)。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1、劳动争议的构成要素:【劳动争议主体、劳动争议内容与劳动争议客体】。三大要素的基本特征:劳动争议主体必须是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前提的劳动力供求双方,即【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该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劳动争议内容必须是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由于实现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客体必须是一方当事人针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劳动立法及相关立法的规定而提出的异议
(1)劳动争议主体: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具有经营权的用人单位),即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在我国主要包括:①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②【在中国境内的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③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具有经营权的用人单位等)
(2)劳动争议内容:指【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具体有:①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②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③【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④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3)劳动争议的客体:劳动争议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如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等行为,具体的工资、奖金的数额,【劳动保护用品、设施】等财物P4-5
2、劳动争议的特征:【主体特定性、主体关系双重特性、影响面较大】P5-6
3、劳动争议的种类:P6-8
(1)按【涉及人数】分:①个别争议: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②【集体争议】:多数劳动者或者劳动者团体与劳动使用者之间所发生的劳动争议
(2)按争议性质分:①【权利争议】也称实现既定权利争议或法律争议,指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已由劳动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予以确定,当事人就执行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②利益争议也称实现将来权利争议、事实争议或经济争议,指当事人主张的权利义务没有通过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事先确定,而是当事人(通常是劳动者一方)在集体谈判中就新的权利提出要求却难以达成一致时而发生的争议
4、劳动争议与行政争议的区别:【争议的主体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引发争议的原因和争议的内容不同;解决争议的方式、程序不同(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引起的诉讼程序和被告不同;解决争议的依据和原则不同】P9-10
5、我国有权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地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本单位的工会代表、职工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三方组成。【人民法院】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最终司法机关P38
6、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组织上的三方原则;程序中的调解原则】。我国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是重视【调解】P40-41
7、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协商和调解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程序,而非必经程序;【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必经的前置程序】







